作者/洪蘭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(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)           


(本文摘自《天下雜誌》第465期)


 


《藍海革命》的作者剛特.鮑利(Gunter Pauli)寫了一套寓言,用最親近生活的方式,不著痕跡地教小孩子生態與品德的正確觀念,全世界賣了兩千七百萬套,最近他來台灣開會,順便講了一下寫書的動機。他說老師「教」的太多,但是孩子「學」的不夠。這句話立刻引起我的注意,的確,這正是我們的毛病之一,老師口沫橫飛地講,學生意興闌珊,吸收不到十分之一。他說只要引導孩子思考,其餘自己會跑出來,千萬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,老師的責任不在「教」而在「問」。


 


他說有一次他去個正在鬧旱災的國家演講,他端了一杯水進教室,大聲問「誰在我的杯子裡小便了?」小朋友都尖叫說「不是我,我沒有!」他接著問「狗怎麼上廁所?」全班大笑,大膽的男生就把腿抬高,表演狗上廁所的樣子。他又問「貓怎麼上廁所?」更多孩子做出貓用前爪扒沙的動作,他再問「你怎麼上廁所?」孩子齊聲說「用馬桶」,這時一個女孩恍然大悟地說:「我懂了,我們真的有在你的杯子中小便。」因為沖馬桶的水正是可以喝的水,我們用了可以喝的水去沖馬桶,是浪費了水。孩子回家後,就要求父母去買乾廁所(dry toilet),造成乾廁所大賣。他說,孩子自己想出來的東西才是他自己的,孩子會因為認同這個理念而去實踐,有實踐就有改變,教育應該要讓孩子看到知識是有趣的、有用的。



他又用一頭牛在吃草,一朵蘑菇大叫說「不要吃我,我正在替孩子製造食物」做開頭,引導孩子去發現只能養活兩頭牛,但是一公頃的地卻可以長出百萬朵蘑菇,蘑菇利用牛的排泄物和稻草、枯木把無價值的廢棄物轉換為有營養的蛋白質。小朋友在腦海裡想:一公頃、兩頭牛,兩年才成熟,而蘑菇兩星期就收成幾百萬朵;兩年,四頭牛,但是蘑菇已經幾千萬朵了。小孩就了解蘑菇的蛋白質比牛肉的蛋白質高了幾千倍,養牛不如種蘑菇。



大自然中是沒有廢棄物的,要善用地球已經生產的東西,而不要期待地球再生產更多的東西,他認為只要跳脫制式的思想框架,改變思想,就改變了世界。用寓言的方式把正確觀念教給孩子是很好的方法,孩子因了解而產生vision(視野),又因為孩子是最有執行力的(環保分類做的最好的是小學生而不是大人),視野執行出來就是真實(reality),這時,世界就改變了。



我對台灣教育一直停留在「背」的階段深感無力,連國中數學都考填空題時,學習怎麼快樂的起來?教育不需要背,了解它的意思,孩子可以有各種方式表達出來,只要意思對了,為什麼要逐字跟課本一樣才給分?



孔子說「學而不思則罔」三千年了,我們依然在填鴨,請引導學生「想」吧!從他腦海中出來的東西才是他的。


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如如 的頭像
    如如

    如如~第五元素

    如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